301015,净利润腰斩!网红“人工泪液”海露也卖不动了?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中国基金报

  见习记者 荧墨

  上市仅四年,百洋医药(301015.SZ)的稳健增长底色便已悄然褪去。

  8月28日晚间,百洋医药发布2025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37.5亿元,同比下降6%;实现归母净利润1.63亿元,同比下降55.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77亿元,同比下降52.2%。

  在业绩下滑的同时,百洋医药依然坚持分红。2024年,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7.62元(含税),拟派发现金4亿元,股权登记日为2025年5月26日。从持股比例来看,董事长付钢将获得1.5亿元现金分红。

  不过,百洋医药真的不差钱吗?

  负债高企

  在大举扩张之下,百洋医药的资金链正经受着严峻考验。

  中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百洋医药资产负债率已飙升至65.88%,远超同行可比公司康哲药业同期的资产负债率9.35%,且高过行业龙头企业上海医药的当期的资产负债率62.14%,折射出公司面临的沉重偿债压力。

  其中,百洋医药的有息负债呈爆发式增长:上述报告期内,公司短期借款激增至17.97亿元,长期借款达到4.95亿元。

  如此激进的债务扩张,根源在于外延并购。2024年7月,百洋医药豪掷8.8亿元收购控股股东百洋集团旗下百洋制药60.2%股权,扣除过渡期损益后实际需支付8.69亿元。截至2024年末,百洋医药已支付4.4亿元收购款,剩余4.29亿元形成其他应付款。

  需要指出的是,该笔高溢价关联交易已引发监管关注。5月31日,深交所向百洋医药发出关注函,要求其就收购的必要性、估值合理性以及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等问题进行说明。

  关注函称,百洋医药此次收购涉及通过多个中间公司间接持有百洋制药股份的复杂操作,引发了深交所对交易方案设置原因及必要性的询问。同时,由于收购涉及高溢价,深交所还要求百洋医药说明各标的公司估值的合理性,并询问是否存在通过虚高估值向交易对手方输送利益的情形。

  网红“泪液”卖不动了

  实际上,这家曾凭借“迪巧系列”创造营销神话的CSO(医药合同销售组织)龙头,盈利能力正在衰退。

  中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迪巧钙系列产品实现营业收入9.05亿元,同比下滑14.22%。实际上,从2024年起,迪巧钙产品增速就已明显放缓6个百分点,主要产品增长动能趋势减缓明显。

  另一边,是百洋医药运营的海露(玻璃酸钠滴眼液)品牌。海露一款“网红”人工泪液产品,适用于干眼症患者。在海露京东自营旗舰店内,该款产品售价为78.8元一盒,产品规格为10ml,标明约300滴。上述店铺信息显示,海露滴眼液销售量已突破二百万瓶。

  记者注意到,海露的销售增长速度自2024年起放缓,并延续至2025年上半年。报告期内,海露实现营业收入3.76亿元,同比增长14.86%。2021年至2024年,海露的当期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43.09%、49.88%和14.89%。

  在营收下滑的同时,百洋医药的销售费用却在激增,呈现出“费用高企而增长乏力”的尴尬局面。数据显示,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销售费用分别为15.17亿元、8.07亿元,同比增长15.4%、22.94%。

  “百洋医药的增长困境反映出医药CSO模式在当前环境下所面临的共性挑战。”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向记者表示,当政策红利退潮、市场竞争白热化,单纯依赖营销驱动的增长逻辑正遭遇着“天花板”难题。

阅读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