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除一次性收益后,华润医疗上半年净利润预计腰斩,医保控费与战略转型双重压力下,其斥资8.83亿元收购的淮阴医院运营三年即告关停,成为战略调整阵痛的缩影。
双重利空夹击,核心利润“腰斩”
公告揭示业绩滑坡的两大主因:
医保控费持续施压: 旗下医疗机构次均费用被压缩,经营利润空间显著收窄;
战略转型阵痛显现: 公司正逐步剥离曾贡献利润的IOT(投资-运营-移交)业务模式,相关收益锐减。
值得注意的是,若非2025年上半年从燕化IOT协议中获得约2.1亿元一次性收益(含管理费及赔偿款)的“粉饰”,华润医疗核心盈利能力的下滑幅度将更为触目惊心——55%至60%的预降幅度,几近“腰斩”。
8亿收购项目三年关停,战略调整代价高昂
业绩预警之外,华润医疗近期一项重大战略收缩引发市场关注。据公告,其耗资8.83亿元于2021年收购的江苏淮阴医院(二级甲等),在纳入报表短短三年后,因经营持续恶化、亏损加剧,已于2024年11月宣告计划关停。
财务数据显示,这桩收购已成“烫手山芋”:
2021年:收入2.46亿元,亏损6729.4万元;
2022年:收入骤降超50%,亏损扩大至约7600万元;
2023年:收入再跌超60%,亏损超3000万元。
三年累计亏损近2亿元,最终难逃关停命运,成为华润医疗优化资产结构、收缩非核心战线的典型案例。面对严峻挑战,华润医疗在公告中表示,下半年将聚焦“改善收入结构、推动精细化管理、严控运营成本、提升经营效益”。
作为华润集团大健康板块唯一上市平台,华润医疗坐拥105家医疗机构(含13家三级医院)、超2万张床位,覆盖全国10个省份。然而,其2024年收益已同比下滑2.5%,医保控费影响在年报中被明确提及。
华润医疗的业绩预警与项目关停,折射出公立医院改制与医保控费深化背景下,医疗集团普遍面临的盈利模式重构难题。告别依赖扩张与政策红利的旧时代,如何通过精细化运营与成本管控挖掘内生增长动力,将成为其能否穿越周期、重获资本市场青睐的关键考验。
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